專業術語一定要翻譯成中文嗎?

這個標題是從煥麟的Huan-Lin 學習筆記網站裡,偷竊過來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他寫的《專業術語一定要翻譯成中文嗎?》這篇文章。當我看到他寫的這篇文章時,就一直想針對這篇文章的內容,談談我的觀點,可惜苦無機會,直到今天。

我曾經在《點空間電子報》裡談論過專業術語翻譯的通則,當時下的標題是『軟體科技詞彙譯名面面觀』,內容主要是提到兩岸軟體科技術語譯名的種種問題,並且對於兩岸軟體科技術語譯名能否統一的議題,提出見解,當然也提到侯捷和我對軟體術語譯名的通則,雖然當時談的是軟體科技的術語,然而這些原則,也適用於其他科學術語。我那篇文章提到侯捷在《科技翻譯面面觀》之「術語翻譯之我見」裡,說過他對術語譯名遵循的兩大原則,即是:(1) 儘量選用二字詞 (2) 儘量有「突出性」。侯捷認為之所以要這樣做的原因,在於「前者唸起來乾淨俐落漂亮,後者使術語看起來像個術語,不和一般用語混淆」。另外還有一點是「共同性質的術語之間,如果其譯名能夠存在「族群性」,那是最好」。

我也談到我所採用的原則,是根據《科技翻譯中術語和行業表達的處理(科技新詞)》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幾個觀點:「

一個好的譯名應具有以下特徵:
  1. 表意性。大多數科技新詞都是通過複合構詞或利用詞根構詞而產生的,這些詞在意義上具有可分析性,如『E-mail』一詞是『Electronic mail』的縮略形式,意譯『電子函件』保留了原詞表意性特點,如果音譯為『伊美兒』,就使詞面與概念之間完全失去了意義的聯繫。
     
  2. 簡潔性。如譯名過長或解釋性翻譯過多,就不符合漢語文化中名稱簡略的特點。如把『firewall』譯為『網路和資訊安全防護系統』就不如『防火牆』譯得簡潔。
     
  3. 易記性。這一特徵與上一特徵是一致的。如果一個譯名是有意義的,且又簡潔,符合漢語文化的意義表達習慣,人們記起來就容易得多。
     
  4. 統一性。一旦一個譯名為大家所接受,翻譯者應儘量使用已存在的譯名,而不必另創新名,引起混亂。在推敲譯名時應充分考慮翻譯的意義傳達,利用漢語構詞靈活的特點,儘量使譯名具有表意、易記、簡潔之特點。
     

」我認為表意性、簡潔性、易記性及統一性這四個特點,與侯捷所提的「選用二字詞」、「突出性」及「族群性」這些觀點並不相悖,都可以成為專業術語翻譯的幾項原則。

那麼,專業術語是不是能不要翻譯成中文呢?大哉問。從上面我所談到的原則看來,都是針對一定要把專業術語翻譯成中文的情況,才真有意義。假如保留術語的原文這點可行的話,那麼是否會違背上述的原則呢?

最近,我研讀佛經,過程中,我對過去的高僧如何翻譯佛經感到興趣。我發現佛經的翻譯有一套原則,這套通則還是玄奘法師所制定下來的,稱之為「五不翻」,也就是佛經在五種情形下不採取意譯的方式,這五種情況分別為:

  1. 可以產生崇敬之情的詞語不翻。
  2. 一詞多義不翻。
  3. 秘密不翻(就是所謂的陀羅尼)。
  4. 前輩翻譯過的不翻。
  5. 漢文沒有的東西不翻。

當然,這裡所謂的不翻,代表的是不以意譯或重新翻譯,但仍然是採取漢字音譯的方式,像是「舍利子」一詞,就是梵音漢字混譯,「舍利」是梵音直譯,代表人的名稱,「子」是意譯,整句就是以「舍利的孩子」稱呼某個人。另外像是「般若」(梵音類似缽惹或缽瑞),我們知道這詞像是所謂的「智慧」,但是較之中文的智慧,其意義又來得深邃許多,因此符合一詞多義而不以意譯的方式翻譯成智慧,而音譯成般若。

其實佛經的五不翻原則,也可以套用到現今的專業術語翻譯,唯獨採取音譯的方式見仁見智。而我個人認為,文字只是一種用來溝通的符號,如果有一種符號找不到合適的中文來翻譯,保留該符號也是一種做法。然而,如果這個符號不只用看的,也要說出來、念出來、講出來、拿來和別人談論時,應該也要有一定的讀音,方便對談、講學、討論、溝通。而專業術語不翻譯成中文的最大問題,不在於違背上述的種種原則,而在於讀音。

專業術語當然不見得要翻譯成中文,保留原文也是一種做法,只要大家都能溝通,這當然包括怎麼念出來。煥麟那篇文章最大的問題,是他把專業術語認為一定是英文的前提下,而且大家都能讀能寫。然而,即便是英文,也不見得每個人的英文程度都很好,閱讀說寫無礙。也就是這樣的原因,我覺得還是要盡量把術語翻譯出來,就算採取音譯的方式,比起保留原文的做法,也要好得太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認得原文,就算看得懂,也不見得都能朗朗上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angue ou langage

Pattren:樣式、模式或範式

似水流年(Year Flowing Like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