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Year Flowing Like Water)

昨天女兒才考完試,加上外頭霪雨霏霏,哪裡也不想去,就算想去也不方便去,所以就想到把一些音樂帶、音樂片、音樂檔拿出來整理整理,另方面也可以順便聽聽。最上面幾片,幾乎清一色是國外的,有安德烈波伽利(Andrea Bocelli)、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席琳狄翁(Céline Dion)、...、以及日本的夏川里美(夏川りみ)、米希亞(MISIA),我發現很久沒有買國(台)語歌曲了。或許,這是跟近幾年來國語歌曲大都流行嘻哈風(Hit Hop)、饒舌風(Rap)、台客風有關,還有歌手的表現也多少影響我購買的意願。當然,也不能排除年歲漸增,自己跟不上流行了。

翻到一片 CD,是梅艷芳的紀念專輯,記得裡面有一首歌,也是國港台歌曲少數令我百聽不厭的「似水流年」,這首歌也是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我把這片 CD 放進電腦的光碟機裡,選了這首曲子,按播放鍵,音樂開始響起。首先出現的是弦樂,接著豎琴音流瀉,這首歌由喜多郎作曲,鄭國江填詞。喜多郎新世紀音樂風,魔幻飄邈般深具自然靈性的樂音,原本就是我的最愛,加上鄭國江填詞填得呱呱叫,不僅符合意境,也令人深思。一首筋骨血肉俱全、形質俱佳的歌,加上從梅艷芳低沉且具磁性的歌喉唱出來,閉目聆聽,真能深入五臟六腑,安撫身體每一個細胞,隨著音樂起伏,伴著歌者吐出的每一句詞,細細傾聽,字字句句皆能潛入我的心靈空間,與我內心共鳴。

我沒看過《似水流年》這部電影,也不清楚鄭國江填詞時是否參考了電影劇情。我稍微找了這部電影的劇情簡介,故事大約描述中國剛改革開放時,一位香港的女性回到離開多年家鄉,儘管當初回鄉下的理由是奔喪,而另一方面也為了躲避香港的遺產糾紛。回到家鄉後,遇見童年玩伴,雖然最初有再相逢的喜悅,然而成長環境的不同,中國和香港兩地的人文差異,也對彼此感情產生微妙的作用。整部戲對親情、感情的描寫十分細膩,期間更夾雜著淡淡的鄉情。至於和電影同名的主題曲《似水流年》音樂優美不在話下,而這首歌的詞好在哪裡?首先,歌詞是這樣的:「

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誰在命裡主宰我,
每天掙扎,人海裡面。

心中感嘆,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祇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浩瀚煙波裡,我懷念,懷念往年。
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
」由於順著粵語的,所以用國語念起來有點拗口,然而不影響詞意的深峻與美。

仔細想想,當人生歷經許多起伏波折,而我也不斷的奮鬥過。某天在岸邊散步,累了,停下腳步,望著海浪起伏,感覺就像人生的得失成敗,突然身心俱疲,然而除此之外,既沒有流淚(也許淚早流乾了,學堅強了),也毫無怨尤。仰首望向天際,無窮無盡,心情就開始莫名亂了起來。此刻我的內心就像條小木船一樣,航行在這片海連天無盡頭的汪洋裡,即使前途未卜,不知順遂乖舛,也要努力向前進。茫茫人海中,天天在困厄中掙扎,在逆境中度過,我的命運,究竟是掌握在我的手裡,還是冥冥之中任由上天安排決定。最終只能感嘆,時光如流水這般,歲月不留人。然而往事如煙,往事亦不如煙,留下這一串串的回憶,不僅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年歲漸增,越是懷念起來,永遠纏繞在我的內心深處。在這片廣闊無邊際的海面上,我開始回憶,懷念起過往的一切。外貌伴著歲月逐漸老去,週遭的環境也大大不同,唯獨情懷一絲未變,仍舊像年輕時一樣,還滿是希望,憧憬著未來。

艱難悲世路,憔悴感年華,這令我想起《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這一大部著作,作者是法國的大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這部著作裡,普魯斯特化身做書裡的主角,並深遠的追憶著自己的青春年華。據說,普魯斯特本人並不喜歡《追憶似水年華》(法文為《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這個書名,也多次用「不當」、「會令人誤解」、「醜陋」等字眼來表達自己對此書名的不滿。然而這樣的書名還是有個好處,就是切中主題。普魯斯特的這部小說並不是抒情的回憶錄,裡面的內容充滿一個個扎實且實用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浪費時間,探討時光消逝背後種種原因,並且要我們好好體會人生的真諦。

在《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一部「貢布雷」,普魯斯特提到往事這件東西「
我們想方設法追憶,總是枉費心機,絞盡腦汁都無濟於事。往事藏在腦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其隱蔽在某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物體之中(藏匿在那件物體所給予我們的感覺之中),而我們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那件東西,全憑偶然,說不定我們到死都碰不到。
普魯斯特描述在一個冬日下午,主角在家裡枯坐著,由於感冒身體不適,又覺得這種沉悶的日子讓他提不起勁來,只知明天依然如是。這當兒,他母親走進來,問他要不要來杯椴花茶,他說:「謝了,不必」,但不知為何又改變了心意。母親幫他準備一塊瑪德萊娜(petite madeleine)這種又矮又胖的小甜餅做為佐茶點心,這點心的形狀如扇貝一般,中央鼓起,雖然瑪德萊娜號稱糕點,但形狀和大小卻像餅乾。當病懨懨的主角剝了一小塊放在茶水裡,啜飲一口之後,突然之間奇蹟出現了:「
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謂人生短促,不過是一時幻覺;那情形好比戀愛發生的作用,它以一種可貴的精神充實了我。也許,這感覺並非來自外界,它本來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瑣、凡俗。
瑪德萊娜從一塊再也平凡不過的瑪德萊娜卻震顫出一段不平凡的回憶,自舊事物發現新的驚奇,像是萊奧妮姨媽所住的房子、貢布雷及鄰近的地區、過去為家人跑腿走過的街道、教堂、... 等,主角在這段心靈之旅中,找到了回憶的價值,也終於寫下《追憶似水年華》這部作品。

普魯斯特認知到「幸福的歲月即是逝去的歲月」,如果再度邂逅瑪德萊娜導致書中的主角滿心歡喜,究其原因,乃是他終於明瞭無聊並不是他的生命,而只是腦海中的影像,而認清這點,這也正是擺脫痛苦豁然開朗的分界點。貧乏或無聊的影像之所以顯現出來,是由於我們在當下,並無法好好把當時的情境記得一清二楚,以供日後回憶。然而記憶卻能從一塊瑪德萊娜、一種遺忘已久的糕點氣味,或是一隻舊手套所觸動,把過去生動的影像呈現出來:「
自主的回憶,也就是由思維和眼睛喚回的記憶,給我們的只是模糊的過去複本,和不入流的畫家所畫的春天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不相信生命是美麗的,是因為我們無法換回生命的美。但如果我們聞到一點遺忘已久的氣味,突然間就會沉醉在過去之中。同樣的,我們認為自己對逝者的愛消失,是因為我們忘了他們,但哪一天一隻舊手套冷不防的出現在眼前,我們也會不禁熱淚盈眶。
」換句話說,自主與不自主回憶之間的關鍵,在於自主記憶少了一流畫作的筆觸,或是瑪德萊娜的味道,也就是種種細節的暗示。

當然,自主的記憶在某些時候也是很重要的,至少章詒和就這麼認為。她在《往事並不如煙》這著作的自序裡就談到「本書是我對往事的片段回憶」,作者說「在中國和從前的蘇聯,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寫信更加穩妥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之所以如此認為,乃其所處的環境,她發現以文字方式所記載的歷史,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快速的被改寫。章詒和感到以文字所記錄的記憶「如手握沙子一樣,很快的從指縫裡流掉。」究其原因,「其中恐怕就是我們這個社會長期迴避真實、掩蓋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即便我能體會作者的意思,但是章詒和還是說錯了兩件事,其一,會竄改歷史的不只是像中國和從前的蘇聯這樣的地方,就算是號稱民主政體的國家,同樣也幹相同的事情,在台灣 228 事件究竟死了多少人,誰也說不清,沒有歷史真相,只有政治正確。其二,這種自主記憶一樣會受到改寫,有可能是擁有記憶者選擇迴避,選擇遺忘,另一種情況是為了利益,而變更真實的記憶。於是,結果同文字記載一樣不真實。無論如何,「歲月飛逝,留給我們的只有記憶,好在我們還有記憶。章詒和慶幸自己擁有這些記憶,才能寫出這些可歌可泣的作品。

在第一章「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描述史良的生平,並以范成大早發竹下》這首詩最後兩句「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來作結。這兩句的意思是講:行走山林之間,耳邊傳來鳥兒清脆的叫聲,就好像是在歡迎我這個客人,這些鳥叫聲,對於我這位行人,既像是有情,又似無意(無思)。鳥兒無所謂有情無思,詩人卻把鳥兒設想成人一樣,也具有感情,實際是自己感情外露的一種形式。就章詒和而言,這些珍貴的記憶,也正是「有情無思」之間。

回過頭來,說說《似水流年》的歌詞好在哪?在我聽歌的同時,其字字句句能打動我的心靈,觸發我的回憶,暗示我記憶的種種細節,這是一妙處。其次,儘管寫詞的人並非為我而寫,然而詞句隨音樂迴蕩,卻能讓我進入「有情無思間」的境地,思不見得無誤,但是情卻真實。儘管陳文茜認為時間在天才的腦裡,只是翻轉的塔羅牌,可動也可停,並以愛因斯坦相對論裡所提出的時空概念為立論點。很可惜,我沒有辦法找愛因斯坦來問個清楚,因此無法證實他會不會回憶,再者,我並非天才,所以時間就我而言仍然只會不斷流逝。我只能邊聽這首歌,邊回想「記得當時那個小」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angue ou langage

Pattren:樣式、模式或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