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08的文章

「士」人難做

最近很感概,要感概的事情不算少, 四川大地震 是一件,6 月 10 日發生的 釣魚台撞船事件 也算一件,但都沒有 許世楷 一句「 士可殺,不可辱 」那麼叫我感概萬分。四川大地震是天災,是老天作賤人,釣魚台撞船事件是國與國爭,雖是人禍,但也只算別人作賤咱們,然而 許世楷 的作為,不僅是人禍,還是自作孽的那種,賠了自己的官位也就算了,還把「士」順道拿過來陪葬,把讀書人的志節給輕蔑了。自覺還是個讀書人的我,又豈能不感概萬千。 「 士可殺,不可辱 」一詞,語出何典?按《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的解釋: 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受汙辱,指士大夫寧死不屈的氣節。 明史˙卷一八一˙王鏊傳 :「鏊謂瑾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 根據這般解釋,看起來好像這話只是針對「 士大夫 」,也就是做官的,如此和讀書人就一點關係也沒了。不過,依據《 中國典故大辭典 》解釋: 《 禮記.儒行 》所言:「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意謂讀書人可以親近他卻不可以脅迫他,可以殺他的頭卻不可以凌辱他。後常以「士可殺不可辱」形容士大夫寧死不屈的氣節。...... 實際上,像這樣的意思或用法,不只出現在明史,在許多朝代也發現過,漢朝尤盛。 西漢獨尊儒而罷黜百家,其中以 董仲舒 最大力推動儒家思想,當然,漢朝所崇尚的儒家思想,並非春秋戰國時原始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 把儒家的基本理論與戰國以來風行不衰陰陽家的五行宇宙論結合在一起,作為其理論的基石,並融合各家各派的理論,形成系統,而其傑作就是《 春秋繁露 》。在《 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裡面,董氏討論到春秋時期 鞍之戰役 ,因齊國君主 齊頃公 持勢而驕,伐魯侵衛,不禮遇晉使者,結果晉、魯、曹、衛四國興兵攻之,齊國軍隊遭受晉軍包圍,情況相當危急, 齊頃公 隨時會遭受俘擄,甚至身亡。謀士 逢丑父 湊巧面貌和 齊頃公 相似,於是交換彼此所穿的衣服,讓 齊頃公 得以喬裝平民偷偷逃回本國,但是 逢丑父 也代替了 齊頃公 被晉軍處死。 董仲舒 不僅不讚揚 逢丑父 的忠義,反批 齊頃公 苟活有辱祖宗,乃因「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而使 齊頃公 生於大辱的 逢丑父 自然就是不忠不義了。董氏說「 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 」,又言:「 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恥,有廉恥者,不生於大辱 」,後又引曾子的話:「 辱若可避

莪默的一首詩

圖片
胡適之 《 嘗試集 》裡有一首 莪默 ( Omar Khayyám )第七十三首詩的譯文,據 徐志摩 說,那是 胡適 本人最得意的譯詩。 莪默 是 波斯 人,而其所作的詩以波斯語音譯即是「 魯拜 (rubai-yat)」或「 柔巴依 」,意思類似中國的「 絕句 」或西洋的「 四行詩 」。在 胡適 的年代,翻譯 莪默 的詩皆不是得自 波斯 原著,大都是從英譯本為主,尤其是以著名的 愛德華·菲茲傑拉德 ( Edward Fitzgerald )《 魯拜集 ( 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為底本,因此底下我先把菲氏英譯文與 胡適 的譯文分別列出來對照參考。 菲氏英譯: 「 Ah, Love! could thou and I with Fate conspire To grasp 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s entire! Would not we shatter it to bits-and then Re-mould it nearer to the Heart's Desire! 」 胡適譯文: 「 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 該把這糊塗世界一齊都打破, 再磨再煉再調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 把世界重新造過。 」 徐志摩 看過 胡適 譯文,加上當時 郭沫若 也把《 魯拜集 》整個翻譯出來,並似乎在其詩集裡對 胡適 翻譯的這首詩作了評注。由於 郭沫若 、 郁達夫 等人與 胡適 翻譯的觀點不同,雙方多次發表文章筆戰,可想而知, 郭沫若 在其翻譯《 魯拜集 》的詩集裡對 胡適 的批評肯定是負面的多。有鑑於此, 徐志摩 也嘗試翻譯這首詩,並且說「 翻譯至少是一種練習,只要原文是名著,我們譯的人就只能憑我們個人的『 懂多少 』,憑我們運用字的能耐,『 再現 』一次原來的詩意,結果失敗的機會固然多,但亦僅有成品的 - 比如 菲氏波詩 的英譯,雖則完全的譯詩是根本不可能的。 」當然話中多少是替雙方緩頰,因此又說把這首譯詩「 供給愛譯詩的朋友們一點子消遣 」,底下是 徐志摩 對這首詩的譯文:「 愛啊!假如你我能勾著這運神謀反, 一把抓住了這整個兒「塞塵」的世界, 我們還不趁機會把他完全搗爛 -- 再來按我們的心願,改造他一個痛快。 」至於 郭沫若 翻譯的,我也想辦法找出來,如下所示:「 啊,愛喲!我與你如能串通『他』時

似水流年(Year Flowing Like Water)

圖片
昨天女兒才考完試,加上外頭霪雨霏霏,哪裡也不想去,就算想去也不方便去,所以就想到把一些音樂帶、音樂片、音樂檔拿出來整理整理,另方面也可以順便聽聽。最上面幾片,幾乎清一色是國外的,有 安德烈波伽利 ( Andrea Bocelli )、 莎拉布萊曼 ( Sarah Brightman )、 席琳狄翁 ( Céline Dion )、...、以及日本的 夏川里美 (夏川りみ)、 米希亞 (MISIA),我發現很久沒有買國(台)語歌曲了。或許,這是跟近幾年來國語歌曲大都流行 嘻哈風 (Hit Hop)、 饒舌風 (Rap)、 台客風 有關,還有歌手的表現也多少影響我購買的意願。當然,也不能排除年歲漸增,自己跟不上流行了。 翻到一片 CD,是 梅艷芳 的紀念專輯,記得裡面有一首歌,也是國港台歌曲少數令我百聽不厭的「 似水流年 」,這首歌也是電影《 似水流年 》的主題曲。我把這片 CD 放進電腦的光碟機裡,選了這首曲子,按播放鍵,音樂開始響起。首先出現的是弦樂,接著豎琴音流瀉,這首歌由 喜多郎 作曲, 鄭國江 填詞。 喜多郎 的 新世紀音樂 風,魔幻飄邈般深具自然靈性的樂音,原本就是我的最愛,加上 鄭國江 填詞填得呱呱叫,不僅符合意境,也令人深思。一首筋骨血肉俱全、形質俱佳的歌,加上從 梅艷芳 低沉且具磁性的歌喉唱出來,閉目聆聽,真能深入五臟六腑,安撫身體每一個細胞,隨著音樂起伏,伴著歌者吐出的每一句詞,細細傾聽,字字句句皆能潛入我的心靈空間,與我內心共鳴。 我沒看過《 似水流年 》這部電影,也不清楚 鄭國江 填詞時是否參考了電影劇情。我稍微找了這部電影的劇情簡介,故事大約描述中國剛改革開放時,一位香港的女性回到離開多年家鄉,儘管當初回鄉下的理由是奔喪,而另一方面也為了躲避香港的遺產糾紛。回到家鄉後,遇見童年玩伴,雖然最初有再相逢的喜悅,然而成長環境的不同,中國和香港兩地的人文差異,也對彼此感情產生微妙的作用。整部戲對親情、感情的描寫十分細膩,期間更夾雜著淡淡的鄉情。至於和電影同名的主題曲《 似水流年 》音樂優美不在話下,而這首歌的詞好在哪裡?首先,歌詞是這樣的:「 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誰在命裡主宰我, 每天掙扎,人海裡面。 心中感嘆,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祇有思念,一串串,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