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簡報?應用 10/20/30 法則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要用到簡報,無論是用於教學,或是向主管或顧客提報。簡報要採取什麼範本?要講的主題有哪些重點要提?要使用幾張投影片(slides)?投影片要採用什麼格式?字型要多大?... 都是問題。這些問題的拿捏不容易,有時候怕資料不足,就會放入過多的內容,結果往往造成反效果,要不是時間配合不當,就是聽眾的反應不佳。因此,簡報要怎麼做才會好?要做多少投影片才恰當?都是相當困擾的問題。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如何在2小時內完成100頁PowerPoint簡報》,宣稱可以在高鐵上 2 小時完成 100 頁的投影片,並且視為家常便飯。我自問無此能力,也對擁有這項能力的人嘖嘖稱奇。不過,反過來想想,我要這 100 頁的投影片做什麼?
以我做簡報的經驗,講述十張投影片的內容大概也要花掉一個小時左右,如果時間短一點,投影片裡的內容更須要精簡,或用圖表來代替文字。並且,實際講演時的重點不是投影片,而是與聽眾交心、互動。我必須時時留意,聽眾是否能注意聽我所講的內容,是否真的了解我所論述的東西,有時還必須視現場的氣氛,調整自己講演的語調、速度、步驟和內容。我認為上述的情況,比我是否能作出一百頁投影片來得重要許多,當然,我也沒忽略簡報的重要性,畢竟,好的簡報可以增添演說的魅力和效果。前幾年我看到矽谷創投專家蓋 川崎(Guy Kawasaki)寫的文章《The 10/20/30 Rule of PowerPoint》(PowerPoint 10/20/30 法則),內容主要提到他認為要符合 10/20/30 的原則,才是好的簡報。那什麼是10/20/30 法則?即是投影片只要 10 張,講演的時間不超過 20 分鐘,投影片上的字型大小要超過 30 點。川崎認為,正常人在一場會議裡最多只能領會 10 個概念,過多就是不好了。講演時掌握在 20 分鐘裡把重要的訊息傳達給聽眾,其他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充分的討論。而小於 30 點的字型,代表投影片的文字過多,這會造成聽眾把注意力放在投影片的文字內容,而忽略你的講演。這是由於你的講演速度,和聽眾閱讀投影片的速度,容易產生不同步的緣故。
其次,川崎也針對 10 張投影片的內容提出建言,他認為內容應該包含下列的議題:
- 點出問題所在(Problem)。
- 解決方案(Your solution)。
- 提供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 獨到的技術(Underlying magic/technology)。
- 行銷方式(Marketing and sales)。
- 競爭對手(Competition)。
- 團隊成員(Team)。
- 專案計劃和里程碑(Projections and milestones)。
- 情況及時程(Status and timeline)。
- 總結並請求行動(Summary and call to action)。
參考資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