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難做
最近很感概,要感概的事情不算少, 四川大地震 是一件,6 月 10 日發生的 釣魚台撞船事件 也算一件,但都沒有 許世楷 一句「 士可殺,不可辱 」那麼叫我感概萬分。四川大地震是天災,是老天作賤人,釣魚台撞船事件是國與國爭,雖是人禍,但也只算別人作賤咱們,然而 許世楷 的作為,不僅是人禍,還是自作孽的那種,賠了自己的官位也就算了,還把「士」順道拿過來陪葬,把讀書人的志節給輕蔑了。自覺還是個讀書人的我,又豈能不感概萬千。 「 士可殺,不可辱 」一詞,語出何典?按《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的解釋: 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受汙辱,指士大夫寧死不屈的氣節。 明史˙卷一八一˙王鏊傳 :「鏊謂瑾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 根據這般解釋,看起來好像這話只是針對「 士大夫 」,也就是做官的,如此和讀書人就一點關係也沒了。不過,依據《 中國典故大辭典 》解釋: 《 禮記.儒行 》所言:「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意謂讀書人可以親近他卻不可以脅迫他,可以殺他的頭卻不可以凌辱他。後常以「士可殺不可辱」形容士大夫寧死不屈的氣節。...... 實際上,像這樣的意思或用法,不只出現在明史,在許多朝代也發現過,漢朝尤盛。 西漢獨尊儒而罷黜百家,其中以 董仲舒 最大力推動儒家思想,當然,漢朝所崇尚的儒家思想,並非春秋戰國時原始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 把儒家的基本理論與戰國以來風行不衰陰陽家的五行宇宙論結合在一起,作為其理論的基石,並融合各家各派的理論,形成系統,而其傑作就是《 春秋繁露 》。在《 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裡面,董氏討論到春秋時期 鞍之戰役 ,因齊國君主 齊頃公 持勢而驕,伐魯侵衛,不禮遇晉使者,結果晉、魯、曹、衛四國興兵攻之,齊國軍隊遭受晉軍包圍,情況相當危急, 齊頃公 隨時會遭受俘擄,甚至身亡。謀士 逢丑父 湊巧面貌和 齊頃公 相似,於是交換彼此所穿的衣服,讓 齊頃公 得以喬裝平民偷偷逃回本國,但是 逢丑父 也代替了 齊頃公 被晉軍處死。 董仲舒 不僅不讚揚 逢丑父 的忠義,反批 齊頃公 苟活有辱祖宗,乃因「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而使 齊頃公 生於大辱的 逢丑父 自然就是不忠不義了。董氏說「 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 」,又言:「 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恥,有廉恥者,不生於大辱 」,後又引曾子的話:「 辱若可避...